1.基本情况和优势特色
本学科被列入《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2022年)》。围绕陕南绿色循环发展,聚焦秦岭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设置制药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食品工程三个专业领域方向。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15人,硕士生导师12人,7人获省级人才项目支持,省级教学科研团队5个。拥有中科院院士张生勇领衔的省级科研平台5个、科技创新团队5个。在秦岭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是区域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创新研究的技术高地。
2.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在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学科瞄准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战略和陕西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依托陕西省秦岭特色生物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秦岭南麓生态水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省秦岭健康食品配料及核桃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率先探明秦岭水汽对秦岭周边八省份的降水贡献量,揭示秦岭中央水塔供水机理,着力解决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深加工水平低、农特产品和康养产品科技含量低等技术难题,制订中药材标准5项,研发医药制剂、康养产品20项。选育的3个小麦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入选国家种质资源库,累计推广740余万亩,为农民增收4亿元,为区域发展培养了近千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专业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
聚焦秦岭特色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绿色循环发展要求,建平台、组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建立学校“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工作站”和“秦创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制订桔梗、金银花、连翘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地方标准5项,研发出调脂护肝茶、参萸养心颗粒等防治血脂代谢异常疾病的系列医院制剂5件、康养产品15种,研发的“虎光皮肤抑菌凝胶”通过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备案。支持教师将个人专业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获批陕西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1个,携带成果创办3家科技型企业入驻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